讀者有沒有很多相似的經驗?跟人說話或交代對方做事,對方常常是說:「聽到了」、「知道了」,但是反應出來的結果卻是大失所望-「誤會」或是「做錯」了。我曾經以「狼」的動物特性來跟一位家長解釋狼的特性與狗不同在於狼懂得合作、輪流領軍、該放小狼獨立絕不溺愛…等,藉此告訴那位家長:「狼的家庭教育是值得學習的」。她卻反映說:「校長是說我是狗,是不是?」還好她當場發問,否則誤會我在罵她,這個「誤會」還真的會是太大了;我很喜歡吃蘋果-都是青龍跟富士品種的,我剛結婚時,外子買了一箱五爪蘋果,想讓我驚喜一番,結果當然是他一個人吃掉一箱五爪蘋果了。原因是他看到我每隔幾天就買幾顆蘋果回家,沒特別研究我吃的口味,他以為只要是蘋果都一樣,所以他常常做了相同事-自己一人慢慢吃掉一箱水果,經過結婚十多年來的「悶虧」,他開始學乖了,仔細觀察我與孩子特定的口味,要買之前還問一下我們意見,才不會老是一個人吃掉一箱水果-那種感覺可以想見-嘔死了;還有個廣告-「使用前搖33下」,買家買下後,自己搖33下,然後就開始……你可以想像結果….真是慘不忍睹;最常見的是「馬屁」拍到「馬腿」上了還不自知….
像這樣「有聽」沒有「到」、「誤會」、做「錯事」等,都算是常見的溝通不良,這類狀況在我們生活中層出不窮,難以避免,每人或多或少都經驗過。最終的原因不外是人的好強好勝心、自作聰明或是沒耐心聽完全部,最糟糕的是我們還愛輕易對事件下判斷。當然有時候真的是聽不懂-這與成長背景、智商、學習經驗有關,再加上不好意思多問一下,深怕一問即顯示出自己沒有慧眼慧根,有時候是自以為都明白-其實是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釋對方的話意,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常常傷害了最愛或最在乎的人。
舉個網路故事:某老師帶學生搭淡水線捷運,有位老先生在石牌站上車,座位上有位年輕貌美少女似乎不打算讓坐,這位老師當然義憤填膺,不忘記以優雅的聲音故意提示捷運上的同學說:「遇見老弱婦孺在車上當如何啊?」同學以口同聲說:「要讓座」。老師以餘光瞟見那位妙齡少女頭更低的用雙手轉著衣角,卻一點讓位的動靜都沒有,心中直罵著這位女孩不會敬老尊賢不受教,直到紅樹林站時,老師看見那位妙齡少女以艱難姿勢起身,左腳跨上一步,右腳隨後劃上一個大圓弧,行動的困難程度叫人心疼,此時,這位老師僅能以目光道歉,目送這位少女下車…其實,我們都眼見為憑,卻又以自己當下的眼光角度下判斷…所以認為年輕少女該讓座..這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易下判斷,眼見不一定可以為憑」,「溝通」-往往有聽不見、斷章取義、知而不道..只因為這真的是項實驗中的「變數」太多,親愛的讀者,給你點啟示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