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以下是莊子與惠子問答,或有強辯之疑,卻是個溝通邏輯的範例:
莊子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知魚之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不知你矣;你不是魚,你當然不知魚之樂!」
莊子說:「請循其本。你說『你怎知魚之樂』的意思是,你知道魚之樂的才問我怎知魚之樂,所以我在橋上知道魚之樂啊。」
當校長的人,不免有時會感嘆老師們不知校長與教育當局的用心與牽掛;當父母老師的,也常悲嘆孩子們不知道父母與老師的難為與無奈;女人常抱怨男人不知道她們重是感性勝於性感,幾句鼓勵的話勝過當面指正;老師們或許認為校長們不懂教師與學生的想法,只求辦學績效的表面效度-愛辦活動,累壞老師。孩子們或許認為老師與父母都很「機車」不上道,超級碎碎念、老學究及難溝通,只知道八股訓話以及老是提「當年勇」。女人們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男人為什麼就是看不懂女人要什麼?校長會以過來人自居-當過學生、老師、家長、主任,自認了解教師學子想法。父母也以過來人自居-當過孩子、學生,以個人過去經驗來勸誡孩子。溝通就像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難道我們只能感嘆「你不會做我的夢,我不會寫你的詩」?上司與部屬、校長與老師、老師與家長、孩子與父母永遠只能在美麗與哀愁間的對峙詠嘆?
莊子說:「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知魚之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不知你矣;你不是魚,你當然不知魚之樂!」
莊子說:「請循其本。你說『你怎知魚之樂』的意思是,你知道魚之樂的才問我怎知魚之樂,所以我在橋上知道魚之樂啊。」
當校長的人,不免有時會感嘆老師們不知校長與教育當局的用心與牽掛;當父母老師的,也常悲嘆孩子們不知道父母與老師的難為與無奈;女人常抱怨男人不知道她們重是感性勝於性感,幾句鼓勵的話勝過當面指正;老師們或許認為校長們不懂教師與學生的想法,只求辦學績效的表面效度-愛辦活動,累壞老師。孩子們或許認為老師與父母都很「機車」不上道,超級碎碎念、老學究及難溝通,只知道八股訓話以及老是提「當年勇」。女人們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男人為什麼就是看不懂女人要什麼?校長會以過來人自居-當過學生、老師、家長、主任,自認了解教師學子想法。父母也以過來人自居-當過孩子、學生,以個人過去經驗來勸誡孩子。溝通就像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難道我們只能感嘆「你不會做我的夢,我不會寫你的詩」?上司與部屬、校長與老師、老師與家長、孩子與父母永遠只能在美麗與哀愁間的對峙詠嘆?
其實我們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誤,以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謬誤,忘記了人的「個別差異」以及「經驗不同」,也忘記了時空背景都已改變(或許有些不變,有些已變)。我們更忘記了人人有「好為人師」的通病,又喜歡下判斷、建言,總以為自己經驗是最佳人生體驗,急著指正他人,說是「為對方好」,其實只是在展現自己的見解以及需求,並不是真正了解對方的立場與需求。
我家大女兒最近在餐廳打工,她很苦惱的是:很多人來餐館用餐時,父母往往放任孩子在餐館內追趕跑跳蹦,十分的危險,也妨礙工作,她想要指正卻不知如何開口。我跟她說,她可以對著孩子說:「姊姊怕不小心把熱菜熱湯打翻在你身上,會讓你燙傷了,姊姊好緊張害怕喔!乖乖坐,好不好?」父母聽了雖然不是中聽好滋味,但是肯定比你指正父母的感覺好多了,感覺比較不尷尬。人在被指正的當下,通常心門是關著,後頭你說的「苦口婆心、金玉良言」恐怕都枉然了。只有以「關心」對方為出發點的對話,才能打開對方心扉,進行有效的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