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話說對了 無價

 最近參加某個教育成長團體會議,會議中鄰座聯電的副廠長期許自己是一個顧家愛家的人。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對於家裡的經濟盡最大的心力,但是除此之外,他沒有什麼太多付出。他是個標準先生,不常應酬,努力工作,每天下班回家就像趴趴熊一樣(趴著睡覺),孩子跟他玩不起來。他一向是資優生佼佼者,卻沒有時間、心力和耐性教小孩………這時候,我的技癢,又想出手,跟他說:當個好爸爸,如果能夠質(品質)量(數量)兼顧是最好,能夠跟孩子相處教育提供的品質都是最好的,又能夠給予充分的生活提供,感情支持是最好,但是在質量不能兼顧時,品質為首要,事情做對了,話說對了,品質就達到了。亞洲的幸福家庭調查,台灣孩子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算是不太少,但是相處品質卻是很差,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幾乎是看電視,談話的內容是學業或是訓話,使用了很多負面和禁止做什麼事之類的語言。

、作對事、說對話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扥發現了80/20法則(Pareto Principle),他偶然發現十九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受益的模式:

    大部分的財富,流向少數人的手裡,其中的取樣顯示,某一個族群佔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人口群所享有的總人口數或財富之間,有一項一致的數學關係,我們可以由一些隨手可得的對照數據得知:百分之二十的產品,涵蓋了百分之八十的營業額。在原因和結果、努力和收穫之間,也存在著不平的關係,而典型的情況是: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付出;80%的結果,歸結於20%的原因。反過來說,在我們所做的全部努力之中,有80%的付出只能帶來20%的結果。你將會發現「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理不再絕對,這個「四兩撥千金」的資源重新分配概念,將讓你自工作成就至人生目標有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們都知道,只要是知識,不管是課内或是課外,只要是用得到的知識就是好知識。人生用到的知識有20%是學科內,80%是書本上學不到。是不是可以省思,我們是不是80%的時間都是叫小孩做些無助於他學習的事情,而我們還沒有確切知道20%的學習成功關鍵是什麼?顧家的男人,為生活忙碌,更需要掌握百分之廿的關鍵,這關鍵是「做對事、說對話」。

  二、孩子學習的關鍵:「態度」、「學習能力」。

   我們可以怎麼做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1.獨立自主又負責的能力。2.批判思考的能力。3.主動學習的能力。4.自我管理的能力。5.忍受挫折力的能力。6.人際溝通的能力。我們可以檢視:為孩子安排或規劃的學習活動,是否朝向以上六個基本能力目標前進?

 三、父母常犯的教育子女的錯誤1.過度照顧-剝奪孩子自理學習的機會。2.過度安排-填鴨餵食太多,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機與自己規劃安排選擇的能力 。3.說教太多-孩子的學習是「感動」後才能深化「行動」,說教太多,只有讓他們關起耳朵,閉起心扉 ,無法引誘他們打開學習的視窗。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學業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5.用「買」來滿足孩子。物質的滿足太多會降低他內在的學習動力,其實,當自己的疑惑獲得解決或是完成一樁事務,那樣的喜悅,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6.完美主義。我們常要孩子們完美無缺,如果他體育很好,我們會認為他的學業或是每一樣都可以更好,無限的要求我們的孩子。7.害怕輸在起跑點 。很多專家研究,在學習的關鍵時刻學習,勝過很早學習。8.負面的語言太多。我們常常限制孩子不可以做什麼,較少讓他有多元選擇可以做什麼。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很多家長把自己未完成的美夢,透過孩子來榮耀跟成就自己,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和生命力。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這一點不用多說。

四、你可以怎麼做1.具體鼓勵孩子已經做到的,發揮潛能:不要抽象的說:「很好」,要清楚的指出好在哪裡。2.言教與身教都重要:家長是孩子模仿的首要對象,孩子會觀察家長的行動,加以學習。3.不替代孩子做孩子能做的事:父母是疼愛或是溺愛,分別在此。4.不批評老師:想要毀了孩子在校的學習,就是讓孩子發現或是跟孩子共同批評老師,這一點不是校長在護短,有興趣家長可以隨時跟校長聯絡,近一步溝通討論。5.跟孩子共同學習、一起找方法:給他魚吃,不如敎他釣(捕)魚。6.無條件愛孩子:孩子不管美、醜、成就與否、表現良好否等,我們都接受和愛孩子,雖然偶而父母也有傷心情緒或是不高興,但是「愛」是絲毫不減的,讓孩子自愛健康快樂的成長,最主要的原動力是讓他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關鍵20,作對了,無價!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