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一輩子的支持與溫暖;壞的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遺憾與怨恨~~
我有三個孩子,小孩的童年生活都跟我有密切的關係。前兩位女兒已經分別就讀高三和高二,孩子們大都沒有補習,也沒有太劇烈的青少年狂飆期,很多人說我是運氣好,生的兩個女兒都很乖,所以我們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陪孩子、教孩子,那時候才生了兩個,不敢大話的說,不只是運氣好,也要有幾分用心與要領。今年小兒終於讀小學一年級了,參加該班的班親會多次,跟他們班的家長很多對話連絡機會,又有再做一次家長的感覺。他們班上28位學生,大約23位以上去安親班或補習班,家長們怕他們留在學校課後活動班只是寫好功課,沒學到課業或才藝,所以送到校外補習班或安親班,而我是那少數沒有送安親班的家長之ㄧ。我跟安親班補習班沒有任何瓜葛或是仇恨嫌隙,而是發現部分父母對教育像是病急亂投醫似,到處求名校名師,也不知對孩子是不是做了最好的規劃?這樣亂象,看的我既心疼又擔憂。
ㄧ、家庭教育的重要
家庭是最基礎的人際關係開始,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第一位楷模。大家住在一起,有安定安心的一體感,家人(當然包括孩子)出去學習或探索,回頭望見家人的支撐與關懷,他會更有心力去奮鬥與努力學習,更有勇氣面對挑戰。但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只留意到孩子的表面行為,不去了解隱含其中的心理層面不滿足。尤其現代父母都太忙,大都想盡可能迅速且平順處理日常生活(治標),卻忽略去孩子的真正心理感受,也許暗潮洶湧(沒有治本),孩子只好以各種負面行為去吸引父母注意。讓你一次次治標與滅火,沒辦法治本。
臺灣親子關係的衝突最多來自課業的壓力,很多父母會花更多的錢教小孩,怕自己教不來或是輸在起跑點,覺得賺很多錢,送孩子去學習,就是愛孩子,為了送孩子到各處補習學習,父母要更加忙碌賺錢和接送孩子,更據此勉強小孩讀書。但是,你可以想像,你如此愛孩子,努力賺錢奔波忙碌,孩子認為父母是有條件的愛他(成績),而不覺得父母是真心肯定愛他?青少年的壓力調查,父母是壓力的主要來源,有很多援交少女的心聲,不是沒有家或是家裡沒有錢,而是沒有歸屬的地方。今年台灣青少年的死因統計,自殺列據第二。當這樣數據出現時,我們是不是該從新省思教育的方向與策略?莫認為那是別家孩子的個案,也不要有機會悔不當初。
二、孩子成長關鍵期
但是實際上,父母的身教(楷模)、境教(家庭氣氛)、學習的關鍵點才是重要。根據讀者文摘亞洲八國父母評比大調查,受訪青少年評分自己的父母,台灣敬陪末座。原因不是時間不夠或金錢不夠,而是家庭相處的品質內涵,父母想要與孩子需求的認知不同。父母大都滿足金錢物慾表象的需求,沒有察覺孩子的內心需要。
因為雙胞胎基因相似,條件相似,所以很多專家學者喜歡以雙胞胎為研究對象。曾經有個雙胞胎爬樓梯的實驗,把很多對的雙胞胎分為甲乙二組。雙胞胎甲,從八個月會爬行開始,即天天訓練他爬樓梯,所以到一歲三個月起,已經爬樓梯爬的非常好。另一個雙胞胎乙,一直到一歲三個月起,才開始讓他爬樓梯,結果經過二個星期後,雙胞胎甲乙兩人爬樓梯的本事卻差不多了。這實驗證明,學的早,不如學的時間剛剛好,提早讓孩子過度負荷與學習,讓孩子失去很多寶貴的童年經驗。
家庭教育親子相處中,父母掌握角色扮演的重要,陪孩子度過每個重要關鍵期:
(一)生理安全基本需求的照顧者:從0-6歲時,是孩子學習愛的階段,父母應充分滿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感的需求。
(二)行為規範者:6-12歲時,是孩子人格及學習成長起飛期,豎立孩子的行為規範。
(三)戰士兼保護者:12-18歲時,和孩子一起面對考驗、引誘跟挑戰,尤其是父親,此時候是孩子學習的楷模。
(四)精神導師:成年後,與孩子一起分享所有的事,包括自己的感覺、錯誤與失敗。
三、孩子成長最需要的養分-並非財富學歷和權位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一六%」,美國的一項富豪家族管理財產調查,發現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今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二○○ 五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
孩子成長最需要的營養有六:
(一)安全感:尤其1歲半以前-擁抱、親吻、回應孩子的眼神,此時不適合一天到晚換保母或是丟來丟去不照顧。後果-不安、悲傷、敵意
(二)親密的家庭氣氛:家庭是孩子在外打拼的加油站,例如1989年美國學業性向測驗成績最高分在南達科塔州,該州教師薪資低、教育資源全國倒數第八,但是成績最好。離婚率最低,家庭關係緊密,保持傳統的價值觀。
(三)給孩子一個好榜樣: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傳道授業解惑;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
(四)發現孩子的特長,引導孩子最好的一面:給孩子發展的空間。
(五)培養孩子健康的習慣: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及均衡飲食習慣,減少肥胖、憂鬱、電視兒童。
(六)當孩子情感的啟蒙者:高尚的情操行為來自感情。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不是用說的喔),我什麼事情都願意為他擔擱,即使他失敗了也愛他、也願意扶他一把。
與孩子建立共同記憶,織一條情感的繩索,家人的共同記憶像一條隱形的繩索,讓孩子不論飄泊何方,總有一根可以緊緊抓住的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