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創造力與競爭力-台北縣忠山國小親職教育 941105

一、 創造力的重要:知識經濟時代、創造力即是競爭力。

二、創造力的來源:

1.智能/智力:平均在120到130左右

2.知識:有足夠的知識,才有足夠的能力來實踐(支持假設)想法

3.思考型態:

4.人格/性格:這些可以藉由自我評估來發覺。

5.動機:大部份有創造力的人,動機都很特別。

6.環境:發揮創意的空間,是否有這種環境可以培養。

三、創造力的培養:
1. 「問想做評」教學模式:「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評Evaluation」

2.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禁止批評(延緩判斷)、越多越好(以量取質)、異想天開(自由聯想)和組合改進等等

3.抹殺阻礙創造力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九點:

(1)追求正確答案 (2)凡是講求邏輯 (3)隨時恪守規則 (4)主張切合實際

(5)盡量避免含糊 (6)強調不可犯錯 (7)認為遊戲無益 (8)此是非我所長

(9)成人不可幼稚

四、開發左右腦:

西元一九八一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力)

左腦(意識腦)

知性‧知識‧理解‧思考 ‧判斷‧推理‧語言‧抑制‧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左腦

1左腦與右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右耳、右視野的主宰是左腦。

2最大的特徵在於有語言中樞,掌管說話、領會文字、數字、作文、選擇、判斷、分析、直線,因此被稱為“知性腦”。

3能夠把複雜的事物分析為單純的要素。

4比較偏向理性思考。

右腦

1右腦與左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掌管其運動、知覺,因此,左耳、左視野的主宰是右腦。

2右腦掌管圖像、感覺,具有鑒賞繪書、音樂等能力,被稱為“藝術腦”。

3具有韻律、想像、顏色、大小、形態、空間、創造力等。

4負擔較多情緒處理。

5 比較偏向直覺思考。

五、練習右腦

六、增強記憶與創造力的方法

1.增強記憶法(誇張、卡通、連結、趣味):兩兩相連、格式化

右腦的五感包藏在右腦底部,可稱為「本能的五感」,控制著自律神經與宇宙波動共振等,和潛意識有關。右腦是將收到的訊息以圖像處理,瞬間即可處理完畢,因此能夠把大量的資訊一併處理(心算、速讀等即為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一般人右腦的五感都受到左腦理性的控制與壓抑,因此很難發揮即有的潛在本能。然而懂得活用右腦的人,聽音就可以辨色,或者浮現圖像、聞到味道等。心理學家稱這種情形為「共感」這就是右腦的潛能。

如果讓右腦大量記憶,右腦會對這些訊息自動加工處理,並衍生出創造性的訊息。也就是說,右腦具有自主性,能夠發揮獨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創意圖像化,同時具有做為一個故事述說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腦的話,無論是你如何的絞盡腦汁,都有它的極限。但是右腦的記憶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結合,就能夠和不靠語言的前語言性純粹思考、圖像思考連結,而獨創性的構想就會神奇般的被引發出來。


「左腦」是使現代人類成為成功種族的背後功臣。因它善於計算、溝通、構思、設計複雜的計劃且能執行。大腦的確非常複雜,而且兩個腦半球之間不停地互動,這使科學家難以確定每一個腦半球在做什麼。

兩個腦半球的功能分佈,基本上跟坊間解說的觀念一樣,即左腦屬於分析的、邏輯的、精確的、對時間敏感的。「右腦」則是個夢想家,以整體角度來看事情,而不是把事情拆解開來,與感覺知覺較有關,抽象的認知則較少。同時,「右腦也比左腦情緒化」,尤其是它掌管恐懼、憂傷和哀悼的感覺,一般來說,它是悲觀的腦。

每一邊大腦所選的工作都密切配合它自己的專長,看是整體性的,或是分析性的。而這兩個腦在工作型態上的差異,可能是來自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假如你把腦半球切開,你將會看到它是由灰質和白質所構成,「灰質」是細胞體,主要是位於「皮質」部份(皮質只有幾公釐的厚度),而「白質」則在灰質的下面,由厚厚的 「軸突束」所組成,使訊息在細胞之間傳遞。

灰質和白質在大腦裡的分佈並不平均,「右腦有比較多的白質」,而「左腦灰質較多」。這個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的差異其實是很重要的,它表示「右腦的軸突比左腦長」,也就是說,右腦所連接的神經元平均來說多半比較遠。即然做同樣事情的神經元常會聚在一起,這表示右腦比左腦更能將不同的模組同時連在一起,借用到它們的特色。這種「長距離的軸突」或許可以解釋,「右腦」為什麼會得到比較廣泛、比較模糊的概念,或許也幫助右腦將感覺和情緒的刺激綜合在一起(如欣賞藝術),其至把原本不相關的東西連繫在一起,提供了解幽默的基礎。 「左腦」,相反的,是比較緊密的組織,所以很適合做那些需要緊密、互動、快速反應的工作。這個「左/右腦分離」的現象,常常可以從我們對藝術的反應看出。「我很喜歡這幅畫或藝術品,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顯示是右腦在欣賞這個藝術品,但沒有被左腦分析。許多廣告設計就是要探索印象派右腦與批判性左腦之間的差異。有些廣告使用視覺影像而不用文字,就是為了要衝擊右腦而不一定讓左腦知道。廣告的目的當然是要我們買這個產品,而且是利用我們的衝動,不是要我們理性地分析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