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 子
在筆者求學過程中,師專生的生活背景是最具特殊性。選擇就讀師專的學子可歸納出多元的因素:其一是因為志趣所在,誓為人師經師,故走上一途。其二是避免再度參加聯考,自此有了固定工作,不再為了前途奔波,生活有了著落。其三是家庭因素,選擇師專師院(公費時期),是家庭與前途最佳考量。其四、其他原因,因就讀師專時才年方十五歲,師長或其他親友代替規劃等等。因為就讀之背景不同,五年的師資培訓過程,每位師專生價值標準及選擇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五年的師專生活,除了師範院校規劃的師資養成課程外,很多師專生因個人即早規劃生涯,小小年紀即逐步走向「築夢追夢」的路途。因此,有些師專生學了一身的好本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有些畢業後即轉行、有些立即升學深造、有些改考一般行政或教育行政、有些人後來當了中醫師、律師、司法官等,這樣早年即強力規劃生涯,畢竟不多,大都數師範院校學生仍走一般路線,畢業擔任教師,從生手到專業,甚或終其一生都堅守教育的前哨。
筆者亦曾與本縣多位知名的校長或主任談及走上行政一途之背景,常發現是因緣際會所及,並非初任教師時即規劃走上學校行政一途。甚或都是長輩提攜,代為報名考主任、考校長,一路走來,或可事後歸因,發現當中仍有蛛絲馬跡可循,走上行政人員一途,大都仍有意無意的展現旺盛的企圖心。
及至近五年以來,現今社會表面上人浮於事,我們卻可發現不止「人找事」找不到,連「事找人」也找不到,師範院校大學生畢業後,因為謀職不易,在就業與升學之間猶豫,在是否堅持教職一途掙扎,時空背景異動,社會經濟條件更迭,實令人更察覺生涯規劃之重要。
壹、前言
「教師生涯規劃」可否算是新興議題?尤其以最近諸多研究據指出教師有較嚴重的憂鬱傾向,顯示出教師對於個人的生涯規劃必須加強?一般印象而言,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穩定規律,施教對象係單純青少年,需要有生涯規劃嗎?其實隨著社會文化變遷的加劇,網際關係熱絡而人際關係疏離,教育環境中的課程革新、教學改革等乃至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使得教師的角色與任務不若以往單純與輕鬆,目前所重視的終身學習、九年一貫等措施的變革,在在說明了教師工作的多樣性與競爭性,就業觀念也不若以往的「從一而終」,人生漫漫中途,若有其他更佳的選擇或志趣,不去追求,豈非埋沒潛能,因此,時下教師較鮮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寄望服務四十年後安然退休,;而期望知覺「高峰經驗」,妥善地完成生涯規劃。(黃義良,民90)
在傳統的定義中,生涯具有一貫性、持續性,且含有具計畫性地攀爬職位階梯的意涵。然而這樣的概念逐漸被一些近期的研究所推翻,許多教師在提及他們對生涯的知覺時,指出持續性並非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特徵(Feiman-Nemser & Floden, 1986, p. 511)。故教師生涯規劃應包含個人生活方式、生活型態外,更重要的是扮演適切的人生角色,進一步達成個人自我認知、探索與實踐,促進個人不斷成長與進步,增進個人潛能的發展,生涯規劃即一個人生涯過程的妥善安排,也是現今內、外在環境變遷因素中尋求平衡點不可缺少的歷程。
壹、 教師的生涯發展階段
以社會心理而言,費盡千辛萬苦得來的果實是比較甜美的。故追求教職一途如果得來不易,似乎應該更加珍惜。倘或生命可以重來,是否我們仍會選擇當老師?在高中選組時期,各校往往實施性向測驗以提供選組及未來就業參考。在師專三年級準備四年級選組時,往往也流行實施性向測驗一下,那一次的性向測驗似乎亡羊補牢性質,因為實施性向測驗前即進入師專時,大部分師專學生註定要執起教鞭一途,縱使發現自己志在他方,也大都會說服自己認真執教。鴻海帝國一書,董事長郭台銘對於生涯規劃簡單規劃為三段式:(一)為錢做事階段;(二)為理想做事階段;(三)退休以後,希望能為興趣做事.簡單的三段式,道盡中國人生涯三部曲。
生涯發展是個人進入某一行業時,為適應行業的要求或規範,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較低層級工作或職務,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歷程(張振成,民87)。學者王誕生(民87)將教師的工作生涯視為一種具有階段性的動態發展歷程。陳聰文(民87)則將生涯規劃定義為:「計劃整個生命的歷程,重視個人選擇、自我價值及肯定,運用環境資源,使個人潛能及專長得以適切發揮。」
生涯發展是個人進入某一行業時,為適應行業的要求或規範,並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較低層級工作或職務,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歷程(張振成,民87)。學者王誕生(民87)將教師的工作生涯視為一種具有階段性的動態發展歷程。陳聰文(民87)則將生涯規劃定義為:「計劃整個生命的歷程,重視個人選擇、自我價值及肯定,運用環境資源,使個人潛能及專長得以適切發揮。」
事實上教師生涯並非一定連續不間斷,尤其檢視女性教師或因婚姻而暫時告別教職甚或曾經轉戰其他職場再度歸來,然簡單區分教師生涯階段約略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生涯起點(準備、新進階段)期(約莫教學的前三年)
師資培育系統中的學生、實習教師及學校新進教師,對教學常抱著崇高的理想及熱忱,具有活力且對各項教學技巧感興趣,也因經驗不足而質疑自己從事教職的適切性。
二、穩定階段(專家階段)
經過三至五年磨練及適應,教師在此階段已對教材教法熟悉,並能靈活運用於教學上,對教師工作投入,積極參與學校各項教學活動。教師的教學技能已熟悉,教學的壓力已獲抒解,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
三、專家深入或轉型行動期
自第七年左右起,有些教師經過多年教學經驗累積以提昇更佳的教學品質; 有些教師卻因為穩定的教職工作,開始質疑是否要投入一輩子的心力於教職工作,思索轉型或選擇離開教職工作。事實上Etzioni將教學與護理、社會工作等並列為「半專業」,原因是訓練時間短、欠缺對於技術知識的掌控、較之其他專業,有較少免於受監督的自主性。雖然國中小教師自詡為教育專家,然對於專家專業的指標,並非全數教師皆達成。
此階段通常是教師生涯中間期,對教學工作或有挫折感或厭倦等現象,也許開始較少參與活動,或暫時對於教學相關展現退縮階段,或以嚴苛態度評論別人各項教學作法,另則也許另覓出口與轉型。
四、年考驗期或更新階段
教學接近廿年起,由於年齡已近中年,具豐富教學經驗,然體能及熱忱皆衰退中。多半教師在此階段已發現自己的退縮的現象,否而能採取較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教職工作。
五、滿卅年以後視為脫離階段(離開階段)
此時教師已臨退休,部份教師堅守教學崗位,教師會將重心於在未來退休的規劃上,以平靜方式等待退休。(王誕生,民87;陳聰文,民87)
參、教師生涯規劃的策略與步驟
教師生涯規劃面對自我和環境變遷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每位教師都要面對未來可能的改變,為自己的生涯妥為規劃,使自己能夠適應社會變遷、進而開創美好未來。基本上,教師生涯規劃,應該兼顧個別特質、專長、能力、考量現實面、符應社會脈動等方面,規劃未來的生活遠景。(黃義良,民90)
何秀珠(民88)建議教師生涯規劃,可評估個人能力、志趣與特質,再分析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因素、培養工作適應能力,然後設立生涯遠景目標、逐步達成生涯目標,最後評鑑與修正生涯發展計劃。據此理念,有效教師生涯規劃之施行步驟如下:
一、認識自我並評估時空情境要素
教學約莫三五年左右,除了教學專業能力逐年提昇中,此時應專注省思及認識自我。是否教學知能已有長足長進?是否真的適合教育一職?個人個性是活潑熱忱外向或是內向冷漠?除了教學,我還可以擔任何職?我要如此教學一輩子?或是要服務更大多數教師走進學校行政服務路途?甚或發現特質不適於教學,即早轉業?亦或深入學術研究,留意各機會點?此時當慎觸個人心理層面,且搜索廣泛資訊情境,隨時留意充實自我之機會,最好充實第二專長。
二、調整角色期待與現實落差
當教學已經進入專業階段或進入職業倦怠期,宜適機探討個人條件與外在環境與生涯發展關係,以確立未來努力方向。是努力教學成為專業教學者?轉行至其他單位?轉型成為教育行政人員或學校行政人員?抑或決定深入學術研究領域?此時應評估自我特質條件知能與期望角色之落差,明確訂定努力的目標,培養工作適應的能力(曹學仁,民87)。根據自我認知和評估時空情境的重點,廣泛蒐集相關資料,加以整理、分析,資料愈齊全愈豐富,所提供的幫助就愈大,合適自我特質發展的機會也愈大,把握進修及研習機會並詳細探討學校內外各種職務與工作的發展機會。
此時應重視個人認為的自我以及現實他人所見的自我之差距,當他人所認定的自我與個人所認為的自我較接近一致性時,則更加有利於評估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倘或人生就是一個舞台,生活就是表演,則自我監視機能(看待自我表演)的適時啟動,應該是生涯規劃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機制。
三、訂定目標、掌握檢視可能機會
在確立生涯發展的整體目標後,宜考量個人特質家庭健康休閒等因素,對自我未來的發展,明訂方向,接著應針對既定之目標做時間上的安排,區分為短(二至五年)、中(五至十年)、長程(十至廿年)的具體目標,訂定具體目標的行動策略。例如學位的取得或增能應可置入個人短程計畫,有關於行政職位異動(取得更高學位或當組長主任等)或可列入中程計畫,其他的第二專業事業或校長等更高行政規劃,或可列為長程計畫。
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很多教師自始至終都只想擔任最前線的教職,尤其是女性教職員為然。因為接近學生、擁有自在充分發揮的場域得使生活的壓力感降至最低。
四、評鑑與修正生涯發展計劃
生涯發展規劃展開與進行的同時,就是評鑑的開始。在發展過程中是否有延滯時程,或不符理想之處,應加以追蹤修訂或設法改善補救。也特別提醒教師團體,郭台銘曾言為錢做事,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生涯計畫執行應朝向最高境界執行,為理想以及為興趣。
肆、教師的生涯動線分析
教師生涯規劃中可能之機會可蓋分為學術、教學、行政與其他四部份,下列試為分析其中犖犖大者(黃義良,民90):
一、學術路線
經由進修與考試,充實理論知識,進一步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日後可往大專院校任職,或在教育體系中成為專職的研究人員。
二、行政路線
在於行政方面又可分為一般行政、教育行政以及學校行政人員三方面。
(一)一般行政,是指教師可能改往其他公營機構任職。
(二)教育行政人員則依舊在教育行政部門服務,如教育部、縣市教育局與研習中心等單位,也有部分教師是依專長、興趣借調至前述單位。唯二者都需參加公務人員任用考試如高、普考以及基層特考等。
(三)學校行政方面,是指兼任學校行政主管的機會,如參與考試、甄試,角
受聘為組長、主任、校長等職務,此一動線教師的工作變遷最小,僅做色與工作的調整,也是目前教師最常採行的路徑。
值得再商榷的,在一些社會學家的眼中,女教師在其生涯中的表現並不太積極。Lortie(1975, p. 88)曾分析教師對生涯的看法,他指出大多年輕教師並不滿足於將終身投入教室教學。男性希望透過教學轉入行政工作;女性則將教學視為婚姻與母職的補充。對女性而言,教學是婚姻的「過渡站」(”pass over”)(Lortie, 1975, p. 89)。
另Biklen(1983)的研究中指出,在美國Vista小學裡的教師普遍不認為行政人員發揮了應有的效能,也因為不認同,也影響了擔任行政人員的意願。而Vista小學的老師普遍對於教學十分熱衷,更讓他們覺得行政工作不一定是生涯發展的必經過程。
三、教學方面(主要有三方):
(一)成為「課程與教學專家」:教師對某一課程的發展、教材的編擬、製作有獨到的成就,或是對於某一科目的教學方法改良有其心得,再加以鑽研,如各課目之統整教學,「六大學習領域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等。
(二)成為「良好的班級經營者」:對於班級的經營,學生的輔導、補救教學,師生關係融洽、學習效果提昇等方面的專長教師。
(三)成為某一領域或項目專家:如資訊、視聽媒體、英語教學、音樂、美勞、書法、球類….等。
以上三種與教學工作相關的動線,應非閉門造車,或是獨立學習可以達成,而是經由進修、著書、寫作、研討會、讀書會或演說等型式,與其他教師交流分享,以提昇教學效能,並從中獲得回饋。
二、其他
與教育有關的工作:可從事私人興學、補教業,辦理教育訓練工作等;與教育無關之工作:如財務、設計、行銷、司法界等。
伍、結論
學生的生長與發展是教育的重點,教師生涯的規劃,是提昇教育品質的重要方法。良善的教師生涯規劃,應能達到尋求自我的成長,配合興趣與能力,符合個人期望及達成教育願景,促使教育人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持續成長,學校人力資源進用也得以適才適用,教師有覺知性地投入教學,學生的學習更具有效率;教師也據此建立教育專業地位與形象。
倘或換了跑道,能符合自己興趣,且預期能獲得更多成就感、能對社會做較大貢獻的前提下,在適當的時機與年齡階段做其他動線的突破與更換跑道之舉,也值得思考。本文所述並不全然鼓勵適時變換跑道,然也不畫地設限。
其實除了中小學教師需作生涯規劃之外,每個人也均有此需求。作自己生命的主人,作自己生命的設計師、領航員,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對於外界,應做深入而正確的探索、準備,開展有意義且充實的生命,這與生命教育、終身教育與自我覺知等議題,均有環環相扣之處,是值得重視與推展的(張昭焚,89)。「生命」--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對於教育人員所作所為的檢正,社會人士總是賦予較高的期望,就連教育同儕對於教育人員的期望都是高道德標準,所以期勉教育同志們,在知識管理的資訊時代,應變的能力往往影響到未來的人生,因此啟動自我監視機制,對於自己言行多注重一些,規劃多一些,所花心力不下於為子女學生所作的生涯評估一樣。與教育界成長相互配合,做好自我的生涯規劃,達到個人、家庭、學生、社會學校等共贏共榮的境界。
【參考書目】
王誕生(民87)。讓教師專業生涯發展,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中。教育實習輔導。4(1),5-10。
張昭焚(民89),跨世紀的職場生涯規劃─永不言悔。台北
張振成(民87)。教師的專業生涯法展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4(1),11-16。
張添洲(民88)。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圖書。
曹學仁(民86)。教師的專業生涯法展與規劃。教育實習輔導。4(2),1-4。
陳聰文(民87)。教師的生涯規劃。教育實習輔導。4(1),7-14
陳鴻慶(民89)。教師生涯規劃。教育實習輔導。4(1),7-14
黃中天(民84),生涯規劃概論。臺北市:桂冠
黃義良(民90)。淺談中小學教師生涯規劃。台北市立師院國教新知,(47),1,81-87。
潘慧玲主編(民89),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223-249)。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羅文基等著(民84):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Feiman-Nemser, S., & Floden, R. E. (1986). The culture of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505-526).New York : Mamillan.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黃中天(民84),生涯規劃概論。臺北市:桂冠
黃義良(民90)。淺談中小學教師生涯規劃。台北市立師院國教新知,(47),1,81-87。
潘慧玲主編(民89),教育議題的性別視野(頁223-249)。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羅文基等著(民84):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Feiman-Nemser, S., & Floden, R. E. (1986). The culture of teaching. In M. C. Witt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pp. 505-526).
Lortie, D. C. (1975).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